jian3(浅析“贤者之道”)
浅析“贤者之道”
概述
“贤者之道”这个词汇,也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。但在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中,尤其是儒家思想中,却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:追求道德上的卓越表现,寻求个人、家庭和社会的和谐、安宁。贤者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绝佳典范,古人常常以“夫君子者……不外乎是三者(仁、义、礼)”来概括贤者之道。
仁:以爱之心待人处事
一个受到社会尊敬的人,应当具备敬哀不烦、朴讷真直、近乎之义等特质,所有这些特质的综合体现就是“仁”一词。从个人主义的角度看,“仁”这个词显得有点困难,毕竟,一个人如果追求自我实现,注重自我利益和空间的话,就会存在资源竞争的现象,即拼搏、压榨他人,这显然不是“仁”的表现。
“仁者爱人而恶人,贤者能以道义约束自己的情感并尽其所能去影响别人。”相对于个人主义的寡慕而言,遵循道义、以待人之心为己之心的人,才具备更高的品格和智慧,这种人才是能做到“仁”的,他对社会具有更广阔的贡献,与这个世界存在更有意义的关联。
义:明辨是非,以正义之心对待他人
在儒家思想中,“义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互动,“由义则政成者也”。当“仁”的情比理更多,诉诸道义的理由时候,就要有“义”的元素来介入。因为,“仁”有时难以判别是非,很可能受到感情的干扰而偏失;而“义”,则是通过客观的评判来阐释是非曲直、善恶非系。因此,“义”与“仁”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。
为了“道为力,德为品”的原则,人们必须具备“义”的品格,如果这种品格被疏失,一场场大灾难就会无限接踵而至。相对于文化自觉中的德性自爱,“义”更注重的是对外界的认同和责任,这是人和社会的双向互动,也是维系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。
礼:以行为规范自己,减小社会冲突
儒家思想中通常将“礼”定义为个人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的某种形式。在这个过程中,“礼”的方式强调具备某些礼节习惯,有效地减缓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;而“礼”的形式又分为超越个人的“大礼”,以及可以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变化的“小礼”。是一种称之为“道德进步”的时代现象。特别是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过程中,汲取不同文化的思想,学习大家用以平衡道德、政治和社会的礼仪规范,更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。
总结:
贤者之道,寻求道德、行为上的卓越表现,寻求个人、家庭、国家和世界的和谐、安宁。贤者,即为修身、齐家和治国平天下的典范。儒家思想中,用“仁(以爱之心待人处事)、义(明辨是非,以正义之心对待他人)、礼(以行为规范自己,减小社会冲突)”来概括贤者之道。在当下社会,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已经深入人心,积累并学习不同文化的思想是业已必不可少。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 |